组件模板名称:demo_common_header,组件模板路径:/jeecms/default/src/editorComponents/demo_common_header, 该容器不可放置任何组件!

世界的这个中国年,年味十足!

时间:

2024-09-20 14:12:37

来源:

青岛宣传

作者:

王学义 王沐源

阅读:

浏览量

世界同欢庆,环球共此时。春节,广受欢迎、愈加红火,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文化盛事。春节以中华文化自信亲和、崇尚共生的魅力,为各国人民带去春的祝福和温暖,拉近彼此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条红火中国龙,正在舞动全世界。


在美国,帝国大厦、世贸中心等地标性建筑点亮中国红;在俄罗斯,“欢乐春节”系列活动连续十年闪耀圣彼得堡;在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数十万人沉浸于春节狂欢;在芬兰,两条长18米的长龙辗转腾挪,到处回荡着“咚咚锵!咚咚锵”……

图片
英国伦敦举行春节庆祝活动 图源:visitlondon


地球正在畅享“春节时间”。
最近,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在纽约发行了中国农历甲辰年特别版邮票版张——龙票版张,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此前,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遍地开花,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过年喽!”“Happy Chinese New Year(春节快乐)!”欢庆之声此起彼伏,全球约1/5的人口沉浸在这个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浓浓氛围中。
春节为何在全世界越来越火?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东方美学,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节庆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而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则始于汉武帝。千百年来,春节深深刻入中国人的基因。
年年此际浓情似酒,全球华人举杯同庆。从天寒地冻的北欧,到正值盛夏的南半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怀着默契,张灯结彩,辞旧迎新,浓郁的东方节日气息,自华人社区弥散开来。

图片
充满年味的装饰品赢得外国群众喜爱 图源:华社


春节辐射越来越广,全世界都过起了年。日前,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浮动假日”。以往,多是西方节日成为世界节日,而今春节加入这一行列。越南、韩国、朝鲜、印度尼西亚等,早已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舞狮、逛庙会、捞鱼生,仪式感满满,热闹非凡;韩国甚至出现“春运”现象;很多美国人、英国人在家贴春联、布置中国结;法国巴黎市政广场挂起大红灯笼……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纷纷发贺词、录短片,向全球华人拜年。
外国人喜欢的春节,既有传统也有当下。喜庆祥和的气氛,让很多外国人乐于体验新鲜的过节方式,让生活多一种仪式感,而充满东方美学的文创产品等,也令他们爱不释手。比如,两年前,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受到追捧,而今换装中国龙元素的新春特别版“龙墩墩”,又成顶流。

图片
龙墩墩”供不应求 图源:新华社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再次印证了东方美学的魅力。

共同理念,全人类的情感共鸣
春节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传递一种价值理念。越来越多外国人被这个节日洋溢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深深触动和吸引。
人类所共有的朴素情感。春节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对家庭价值的坚守,以及对团圆的追求等。这是人们内心共同的祈愿,也是春节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

图片
“福”字蕴含着人们内心共同的祈愿 图源:外交部


从更具集体主义观念的中国,到信奉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从根植乡土文明的“大家族”,到工业化、城镇化变革下的“小家庭”;从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移”,到好莱坞电影永恒主题“Family”……莫不如此。所以,初次写春联的英国小伙,会一笔一画写下“幸福”“爱”;而对中国书法充满新奇的摩洛哥姑娘,也会为家人求张“福”字。
对全球问题的共同关切。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在国际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春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而且,春节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世界想象,以及“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这在世界各地激起广泛共鸣,人们希望为解决“气候变化”“单边主义抬头”等全球共同问题,找到新的路径。

图片
巴西城市累西腓庆祝中国春节(资料图) 图源:新华社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只有不断增加共识,才能一起携手向前。

文化自信,花香蝶自来
“成千上万的老外一起用中文喊‘恭喜发财’,那一刻让我自豪感爆棚!”一位中国留学生这样说。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春节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和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共同构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之基。

图片
民众在南非开普敦中国年活动现场拍照打卡 图源:CCTV4


越自信,越精彩。这些年,大家明显感受到,国人对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了。
那是一种不遗余力的保护和传承。比如,山东大力推进年俗文化“两创”,近期正在热气腾腾地开展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2024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年画、鱼灯、花饽饽、高跷会……让人零距离感受年俗非遗魅力。
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达和彰显。比如,“新中式”拜年服走俏、国产大片热映、博物馆里过大年成流行、“村超”“村晚”嗨翻天……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
花盛放,香远播。老话说,“花香蝶自来”,我们的春节文化精彩纷呈,不断释放着吸引力、感染力。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看过来”。比如在互联网平台,“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的搜索量持续走高。

图片
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戴着“龙在北京天坛公园游玩 图源:新华社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来”。比如,2024年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0倍,更多外国人“沉浸式”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春节。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融进去”。比如海外有些舞龙舞狮队,一水儿的洋面孔。

把“我们的故事”,讲成“世界的故事”
小年前夕,英国国家旅游局发布“英国年味指南”,其中有“亚洲以外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欧洲最大的中国舞龙舞狮盛会”。这些年,“我们的故事”正越来越多地变成“世界的故事”。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春节就像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现代生活等,巧妙地“讲”到外国人心里。


图片
莫斯科街头的春节装饰 图源:北莫文化

讲得“接地气”。在内容上,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比如,我国自2010年春节开始,在海外推出“欢乐春节”系列活动,通过“行走的年夜饭”“春节庙会”“跨国春晚”等“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吸引外国朋友深度参与其中,让中国的美食、艺术、商品等“圈粉”无数。

讲得“冒热气”。在渠道上,线下线上齐发力,把“新鲜出炉”的春节故事讲给外国人听。比如在线上,外国网友通过TikTok观看各种年味短视频和直播;他们还通过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App,加入“买买买”的大军,来一次“备年货”的体验。
讲得“聚人气”。在讲故事的主体上,官方、民间齐上场,“老内”“老外”齐上阵,一起讲出故事的“人气”。比如前不久,网络贺岁喜剧短片《今年过节不见外》火了,出镜的8名演员全是外国“老铁”,仅48小时就达到4亿播放量。

图片
外国“网红”主演的《今年过节不见外》


春节是“中国味”的,也是“国际范”的。在这个盛大的节日,“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的人们,共同感受喜庆祥和;在这个团圆包容的节日,世界正在开启更多“双向奔赴”。


今日

昨日

历史峰值

累计

浏览量:

299

访客数:

92

IP数:

135

浏览量:

297

访客数:

139

IP数:

165

浏览量:

1235

访客数:

422

IP数:

239

浏览量:

131380

访客数:

48761

IP数:

45548

ICP备案号:浙ICP备2023000632号 Powered by

JEECMS

Copyright

© 2007- 2023

www.jeecms.com

, All Rights Reserved